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专题笔谈

  • 中医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认识

    刘柏龄;赵文海;

    就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做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创伤、劳损、外邪侵袭等是致病的关键。认为正确的认识本病,同时结合现代影象学检查,可对本病做出早期诊断。

    1992年01期 v.8;No.2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柏龄教授诊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经验

    赵文海;王占长;

    就刘柏龄教授诊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经验做了系统的介绍。刘老临证多以补肝肾、除瘀痹为主,并根据病因及兼证的不同而采用辨证施治。

    1992年01期 v.8;No.2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及诊治初探

    李跃飞;郝东明;王占长;

    认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说主要有创伤、栓塞、骨髓病变、骨质缺失等几方面。在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检的基础上,做MRI、CT检查或髓芯活检,有利于早期诊断本病。并对治疗方法做了探讨。

    1992年01期 v.8;No.27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医学

  • 释道

    任继学;

    <正> 道是中医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就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段文字计34字,为该篇之核心。而"道"字是该核心的主体,故《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可知,《内经》中的"道"之内涵应有七义:一是指事物的总规律,亦即是阴阳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原则;二是万物的本体或本源,即"万物之母";三是象数之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故《内经》说:"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形藏四,神藏五,合

    1992年01期 v.8;No.2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道”字补释

    洛雨;

    <正> 道,《说文》:"所行道也"。其原义为由此达彼所行经之路。又谓"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引《尔雅》"四达谓之术"。故"一达"之意,即指通行一条之路者。道路是道字的本义,如《苟子·修身篇》曰:"道虽迩,不行不至"。因为有"一达谓之道"的解释,所以道字的引申,用于抽象意义者,便是指那些具有一定不变之理的客观规律或法则。《易·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指此而言。王弼注曰:"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阴阳变化之理就是道,这与

    1992年01期 v.8;No.2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成就

    郑占武;邵可众;

    总结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反映在官府的重视,循经记穴法的创立、建立子午流注针法、灸法的应用及对针刺手法的研究等几方面。

    1992年01期 v.8;No.27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中温针与烧针辨析

    许淑芬;王守满;

    <正> 温针与烧针,在《伤寒论》中各出现4次。历代注家对二者的解释不一,正如丹波元简说:"案温针,诸注欠详"。或认为温针即是烧针,或以为二者同类,均未对温针及烧针做以明确的解释,《伤寒论》五版教材解释为:烧针亦称温针。余以为此解欠妥,确切地说,二者本非一回事,实乃名似功近,而应用有别,不可不辨。兹将温针与烧针的起源、用法、功用及禁忌分述如下。

    1992年01期 v.8;No.27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刍议《灵枢经》中三合思想在针刺上的体现

    杨东红;戴洁;

    <正> 《灵枢·逆顺肥瘦》篇载:"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是以"三合"思想作为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去指导人们的行动。后世在此基础上,概括完善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使其更加明了易解。具体说来,就是针刺时要根据年季月日,阴晴雨雪,地域环境,患者个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刺法。"上合于天",天既与"地"相对而言,属阳。指天气的阴晴雨雪变化,又包含了年、季、月、日、时等时间概念在内。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那么在针刺治疗

    1992年01期 v.8;No.27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学的调整理论及其方法初探

    蔡鸿彦;何宛翎;

    就中医调整理论,结合现代系统方法,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方面加以论述,以冀对中医治疗学有所裨益。

    1992年01期 v.8;No.27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学研究

  • 《温病学》教改点滴——谈名著选的讲授方法

    肖永林;周丽雅;陈凤芝;

    本文讨论了《温病学》总论、各论和名著选三部分内容应如何讲授的问题。目前,各院校对此讲授方法不一,我们是以讲授总论和各论为主,不单独讲授名著选,而把名著选中的原文(或释文)分别放在总论和各论的有关部分中去,使两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1992年01期 v.8;No.27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论坛

  • 药用蜈蚣的本草考证

    解斌;

    经过对蜈蚣的本草考证,认为蜈蚣的原名为"吴公"。药用蜈蚣为蜈蚣属的若干大型种类,产地分布广泛,现今的采集时间多为4月~6月间。

    1992年01期 v.8;No.27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景岳治形思想初探

    王守友;

    <正>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是温补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治形论、阴阳观、命门——真阴观等方面有着自己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本文仅就其治形思想初探如下。1 治形论的理论特色1.1 人体生命首在形体张景岳熟谙经旨,主张人之生命首在形体,他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指出:"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是可见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他认为人的言动视听、行为勇怯、思维愚智等都是形的表现,形有两种,即内形与外形,内形指脏腑,外形指肢体,昧于治形者,不是因情志伤其内形,便因劳役伤其外形;"内形伤则神气

    1992年01期 v.8;No.27 1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医学与报道

  •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穆乃刚;穆新超;

    胃脘痛究其病因有多种,现从饮食失调,久而成积;脾胃升降失宜,失于相济;胃津告匮,调治失宜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举验案阐明了辨证论治的体会。

    1992年01期 v.8;No.27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老年性胃病的特点及辨证治疗

    王德贤;

    老年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胆—胃综合征及部分胃癌患者,皆有胃脘胀痛、痞满、嘈杂等症状。笔者采用抓主症分型治疗及消除诱因,注意饮食调养,针对病理改变用药诸法,获明显疗效。

    1992年01期 v.8;No.27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肠道易激综合征辨治八法

    邹桃生;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肠道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非器质性疾患。临床以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起病缓慢、反复发作,患病率日趋增高为特征。但因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故仍缺乏特效疗法。笔者今将其总结为八个基本证型,采用八法辨证施治,取得显著疗效。

    1992年01期 v.8;No.2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拟风湿定痛汤治疗痹证137例

    尹彦柱;

    <正> 临床运用自拟风湿定痛汤治疗痹证137例,皆获满意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37例中,男57例,女80例;年龄10~20岁24例,21~40岁67例,41~60岁35例,61岁以上11例;病程3年以上者25例,4年以上、10年以下者35例,11年以上者32例。其中病程长且症状重,经X线摄片其关节及骨型见有程度不同地变异者47例。2治疗方法用自拟风湿定痛汤加减治疗,水煎日2次服。处方:地龙30克当归、赤芍各15克乳香、没药、红花、土鳖虫各10克羌活、独活、秦艽、木瓜、牛膝各7.5克细辛3克,水煎服。风胜者加防风、荆芥各7.5克麻黄5克;

    1992年01期 v.8;No.27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缩阳辨治

    石志超;王勇;

    确定缩阳是原发、抑或为并发症,对预后至关重要。现从病因病机入手,将该证分为五类证候论治,疗效颇佳。

    1992年01期 v.8;No.27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病下取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卞国本;

    小儿肺炎、哮喘、滞颐皆为常见多发病。"病在上,取之下"之治则乃《内经》针刺手法,用之针者众,而治之方者寡。今就临床所得,三病各举验案,举隅以征,颇有临床意义。

    1992年01期 v.8;No.27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去银丸治红皮病型银屑病

    孙连伟;赵光东;李在邠;徐文富;

    <正>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少见、严重的皮肤病。2年来我们在用"去银丸"治疗银屑病过程中,治疗本病6例,获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例,女4例;年龄在18~62岁间;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年。诊断标准: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色或暗红色,炎性浸润明显,表面附着大量麸皮样鳞屑,不断脱落。2方药及服法去银丸:由白藓皮、地骨皮、土茯苓、地肤子、生地、蝉蜕、蜂房等药组成。根据银屑病的不同证型,加减用药制成8型丸剂。本病采用4型丸剂,每早晚各服1丸。1个月为一疗程,服药

    1992年01期 v.8;No.27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择时服药法的临床应用

    毕重厚;才亚贤;

    <正> 择时服药法,即顺应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变化节律,以选择恰当的时间给药。人体内阴阳气血的盛衰,随着季节、时辰、年、月的变化,而产生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其中,主要有昼夜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超年节律等4种。笔者据此规律,将择时服药法应用于临床,获满意疗效。

    1992年01期 v.8;No.27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带下病治疗八法

    李焕溥;

    从调脾益气、补肾壮督、滋阴清热、调肝解郁、清热利湿、荡涤解毒、祛湿化痰、局部外治等八法,阐述带下病的证治,并举治案说明其方药加减与灵活运用。

    1992年01期 v.8;No.27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外阴搔痒40例

    李野;陈永智;

    <正> 阴道炎、外阴搔痒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自拟会阴搔痒熏洗方,治疗本病4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自觉症状:外阴搔痒,或呈灼热感,白带增多,色变黄、或变灰、或变绿、或豆腐楂样(干酪样),且无宫颈糜烂,或无炎症者。凡具备上述四项改变,分泌物查出毛滴虫、或念珠菌,或淋菌即可诊为本症。因未全面进行无菌培养,凡具备头两项者亦可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上述标准,本组共选择了4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8例,非特异性阴道

    1992年01期 v.8;No.2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糜烂灼烙术后的并发症与预防

    于慕贞;凌霞;陈丽文;张瑞红;王娜;

    <正> 灼烙法,治疗宫颈糜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倍受各级医务人员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受术者的增多,也出现了一些术后并发症,至今尚未见有报道。现介绍如下:1 急性宫颈炎临床屡见不鲜。术前患者多合并有阴道炎、宫颈管炎,阴道分泌物呈脓性,灼烙术后,使炎症扩散,从慢性宫颈炎转变为急性宫颈炎。案1:付某,34岁,工人。带下量多,色黄有味,伴有腰、腹疼痛。1个月前,发现宫颈糜烂,现月经干净4天;要求行灼烙术而来就诊。妇科所见:子宫、附件均正常。宫颈Ⅱ°糜烂,颗粒型,有接触出血,颈管粘膜充血,见有脓性

    1992年01期 v.8;No.2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荨麻疹的辨治八法

    赵宏宇;

    <正>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以发无定处,时起时消,来去迅速,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其特点。由于本病就诊率高,反复发作且患者为瘙痒所困,痛苦不堪,故探求其辨治规律,提高疗效,尽快地使患者恢复健康,是皮肤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现将笔者治疗该病的体会,归纳为八法,分述如下。1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法用于治疗属风热外袭,客于肌腠的急性荨麻疹者。证见:全身或暴露部位骤然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搔痒剧烈,可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便秘溲赤等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方用荆防方(赵炳南

    1992年01期 v.8;No.2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苦参酒外涂治疗风寒型荨麻疹205例

    杜去非;孙秀兰;

    <正> 荨麻疹,证属祖国医学的瘾疹、(?)等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且迁延难愈。笔者于1962年~1987年间,采用苦参酒外涂治疗205例,疗效较满意。现简介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5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21例,女84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56岁;病程1周~2周者181例,病程在半年以上者24例。经临床辨证均属于风寒型荨麻疹。2方药组成及用法组成:苦参30克紫苏、防风各15克樟脑10克50°白酒500克。配制及用法:将苦参、紫苏、防风除尘,后加入樟脑,用50°白酒浸泡8~10小时后,备用。用于棉球蘸上药酒液外涂于

    1992年01期 v.8;No.27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瞻视昏渺证治五法

    郝文轩;

    瞻视昏渺,属西医视网膜炎。今笔者据"外证内治,详察五脏",辨其寒热虚实,析其标本,分为五法,辨证施治,并各举治案以为佐证。

    1992年01期 v.8;No.27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籽骨样囊肿的简易疗法

    李玉轩;唐若迪;崔巍;

    <正> 籽骨样囊肿,多发于手的掌指关节掌侧面或指肌腱腱鞘上,小如米粒,大如黄豆,形如籽骨,故名。本病以中年女性居多,若延误病久,该处可硬如软骨,推之不移,故临床易被误诊为"骨刺"、"骨质增生",甚至"骨肿瘤"等。治疗方法:病初时,可用手法从一侧向另一侧挤压,使其囊肿消散;病久者,其囊肿较硬,手法挤压不能消散;用圆形笔杆滚压该处,施法前,先用薄纱布垫在囊肿表面,再行滚压,可避免压破该处皮肤。待囊肿消散后,再以轻柔手法按揉

    1992年01期 v.8;No.27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药物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张志胜;

    <正>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以单侧者为多,双侧同时发病者较少。多发于中老年人,以50岁左右发病为多。因冬天或寒冷时病证加重,故临床上又叫"冻结肩"。又因肩部外露,感受风寒湿邪,肩关节功能障碍,故称"漏肩风"。其病因多由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筋失濡养或汗出当风,睡眠露肩,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筋脉拘急,或肩部外伤治疗欠妥,慢性劳损,造成肩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反复发作,缠绵日久,使肩关节周围广泛粘连,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肩周炎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虽部分药物能缓解其症状,但效果亦不满意。在临床上笔者采用非药物综合治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

    1992年01期 v.8;No.27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循经推运松解疗法应用一得

    王晓晨;魏鞍刚;

    <正> 铉某,男,45岁。因胃术后1个月,突然脐周绞痛,呕吐大量胆汁样物,排气排便停止3天,于1991年3月6日晚急诊入院。查体:T:37.2℃,P:126次/分,血压正常;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左下腹穿刺抽出黄色混浊液体10ml。腹透:左上腹见2~3个液平面。血常规:wBC:19.3×10~9/L,Sg:0.81%。诊断为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限局性腹膜炎。因家属考虑胃术后1个月,要求暂用保守治疗。遂采用循经推运松解疗法治疗1次。当时腹痛明显减轻,有串气感,半小时后排黄色软便1次,量较多。当夜共排便3次。次日晨体温脉搏正

    1992年01期 v.8;No.27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ietzes综合征治验一则

    艾长山;王卫东;

    <正> Tietzes综合征,又称胸胁关节损伤综合征。属中医胸肋内伤之范畴。笔者用益气活血汤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宁某,女,44岁。主诉17岁时因担柴过重引起胸痛,每因久坐及劳累加重;24岁时胸痛加剧,以致被迫左侧卧位;近2年来上胸部持续性隐痛,在咳嗽、打喷嚏、深呼吸,以及双上肢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从事轻体力劳动。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县医院诊治效果不显。1988年8月曾去日本大阪某医院,确诊为Tietzes综合征,经多方治疗

    1992年01期 v.8;No.27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天鼎穴治疗落枕50例

    孙毅;邱维斌;王淑兰;

    <正> 笔者自1984年~1990年采用单一针刺天鼎穴治疗落枕50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56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周。2 治疗方法选患侧天鼎穴,局部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行针时配合轻度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留针5分钟后将针提到皮下,再次按前法进针。反复进针2~3次,得气传至痛处疗效最佳。3 治疗结果本组50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48例,占96%,2次治愈2例,占4%,总有效率为100%。

    1992年01期 v.8;No.27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益气汤治疗瘛疭一则

    耿来军;

    <正> 孟某,女,67岁。通化县大安乡农民。1986年8月12日就诊。主诉左侧肢体伸缩交替,抽动不已2天。追问病史,既往健康,2天前中午在自家菜园中摘菜,曝晒后左侧肢体伸缩交替,抽动不已,苦不欲生。家人无奈,用木板、麻绳将左侧肢体捆绑固定,以求稍安。视该患身自汗出,头晕、乏力。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虚。脉症结合,辨为暑热伤及气阴,气随汗泄,筋脉失养之故。法当益气敛阴以柔筋。方用东垣人参益气汤,药用:人参25克黄芪50克白芍20克五味子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5克。2剂,

    1992年01期 v.8;No.27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参注射液治疗心悸

    宋晓蜜;

    <正> 刘某,男,65岁,干部。以心悸、气短,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1周来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动则尤甚,舌质紫暗,脉沉细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T:36.5℃,P:214次/分;BP:22.7/13.3KPa。精神不振,面色苍白,颈软,心浊音界略向左扩大。心率214次/分,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电图表现:心率214次/分,心电轴不偏,窦性心律,不正常心电图,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劳损。中医诊断:心悸(心血瘀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以丹参注射液4ml同注,10分钟后心率即恢复正常。遂用

    1992年01期 v.8;No.27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养血汤治疗崩漏一例

    孙淑珍;

    <正> 杜某,女,39岁,干部。于1990年9月10日初诊。主诉:月经淋漓不断,时多时少半年余,近半月加重。诊见:体瘦神疲,面色(?)白、虚肿,四肢欠温,气短懒言,舌胖大,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经血量多,色淡无块。诊为气血两虚型崩漏,投以自拟益气养血汤,药用:黄芪40克人参25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5克当归25克海螵蛸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山药15克川芎15克阿胶10克(烊化冲服)茜草10克乌梅炭15克。2剂,水煎服,1日2次。2诊(9月14日):经血止,体力增,面色微白,舌红,苔白,脉细沉。上方去乌梅炭,继进4

    1992年01期 v.8;No.27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骨囊肿样病变的X线诊断

    陈英志;梁学年;姜宇;

    <正> 长骨囊肿样变,是指长管状骨的孤立性或多房性。囊肿样病变,为各种长管状骨常见的X线征象,一般多和外伤、感染、炎症、血液、遗传、癌的骨转移等有关。现将其原因、X线鉴别点等,简述如下。1造成本病的原因(1)炎症性病变:结核、骨脓肿。(2)肿瘤性病变:良性肿瘤,如软骨瘤、巨细胞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成骨细胞瘤、成软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神经鞘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恶性肿瘤如恶性巨细胞瘤、骨髓瘤、转移瘤。(3)囊肿样病变:骨囊肿、骨嗜酸性肉芽肿、潜水减压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瘤样骨囊肿。

    1992年01期 v.8;No.27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镜与舌诊联合法鉴别胃病的临床意义(附521例胃镜结果分析)

    翟坤光;于建勋;刘淑娴;文乾亨;

    对521例有胃部症状病人,经胃镜检查确诊有各种胃病者与其舌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舌诊对常见胃病呈现有规律性、特异性意义,且舌象变化较胃部病变出现早。

    1992年01期 v.8;No.2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管狭窄的超声显象诊断

    王晶;郭大振;谭德英;赵澈;

    <正> 我们自1988年2月至1990年7月,应用B型超声对临床疑似腰椎管狭窄的39例病人进行了检查。其中B型超声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的有39例,有30例后经腰椎管造影及手术得以证实。1 仪器及方法使用AIOKa SSD——250线阵式实时超声诊断仪和Aloka SSD——710扇扫式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查者空腹8~12小时,取仰卧位观察腰椎管。2 资料与结果本组报告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31~40岁6例,41~50岁25例,51~60岁8例。全部病例均有数日至数年腰腿痛或四肢麻木病史。

    1992年01期 v.8;No.27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确立中医护理诊断刍议

    孙凤兰;朱桂云;邵化杰;

    <正> 中医护理诊断问题,目前在国内护理界尚无统一类别和标准模式。中医护理尚未形成自已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加上绝大多数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多从西医院校毕业,未经过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因此,对中医护理诊断问题尚没有深刻的认识,故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护士在责任制护理中,首先遇到的是护理诊断问题,而中医护理诊断又是中医护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护理诊断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护理的计划和实施。中医护理诊断,应从三方面加以确立。1 病因产生疾病的原因是构成护理诊断的组成都分,引起发病的原因有诸多因素。护士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护理,来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工作。而正

    1992年01期 v.8;No.2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辨证施护

    刘虹;赵凯;李淑芹;

    <正>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属中医骨蚀范畴,目前已成为骨科常见病证之一。我们针对临床患者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施护,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疼痛的护理本病多因内、外伤及外邪侵入机体形成气血郁滞,血行痹阻,血液妄行,污秽之血与其内结,导致血瘀,不通则痛。故我们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法,以理疗加中药治之。方法是:将浸过中药的纱布敷于患处,然后以频谱照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重者每日2次。同时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起床、站立、行走时,应扶助拐杖或桌椅等,以减轻或避免股骨头持重,以免加重疼痛,防止骨坏死加重。2跛行的护理

    1992年01期 v.8;No.27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阴虚舌患者的辨证护理

    张淑慧;李兰英;张静茹;

    <正> 在内科护理中,阴虚舌是较为常见的病理舌象。阴虚舌多见于危重患者,且易并发口腔感染,故须加强对阴虚舌病人的护理。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如杨乘云曰:"舌如去膜猪腰子者危,舌如镜面者危,舌敛束如荔枝,而绝无津液者危,舌如柿者危"。说明阴虚舌一旦出现,就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常见于消渴、重证感染、高热、恶液质等病证中。阴虚舌包括舌红少苔,舌红无苔,红绛无苔,镜面舌等。舌色红于正常舌者为红,深红者为绛舌;绛舌多为红舌进一步发展所致,两者常并称红绛舌。红绛舌的形成多因阳热亢盛,气血上壅

    1992年01期 v.8;No.27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方药研究

  • 麝香的药理研究进展

    王永生;崔健;张英华;王凤;

    本文阐述了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几方面的药理作用。指出:麝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状态的耐受能力,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心脏的作用,而抑瘤作用效果不佳,但其抗炎作用明显。

    1992年01期 v.8;No.27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七等五种常用名贵中药掺伪品的识别

    袁淑芳;郝淑云;旋秀俊;任丽艳;

    <正> 由于三七、冬虫夏草、羚羊角、海马、山茱萸等系珍稀名贵药材,有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对上述中药材掺杂使假尤为严重,扰乱了中药的购销工作,影响了临床疗效。现将以上五种常用名贵中药掺伪品的识别方法做一介绍,供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1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inseng(Burk.)F.M.Chen的干燥根。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具有祛瘀生新、止血定痛而不留瘀的特点,是临床常用紧俏中药。笔者在购药验收工作中多次发现本品除有用廉价的莪术、落葵蒸透加工后,伪充三七入药外,又有充入铁质以增加重量的现象。其手法是在采收三七时,趁鲜锥入铁钉,塞进铁珠、铁块,然后用泥土堵塞小

    1992年01期 v.8;No.27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虻虫的本草考证

    姜波;高士贤;黄文华;

    <正> 虻虫是一味传统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活血化瘀、消症软坚的功能。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宫颈癌,效果很好。日本近年来经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但虻虫的种类复杂,现代文献记载作为药用的就有下列数种。①双斑黄虻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雌虫体长13~15mm,富黄色种。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均有分布。②华虻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雌虫体长16~18mm,灰黑色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③雁虻T.pleski krober雌虫体长21~26mm,腹部黑色。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等地的山区。

    1992年01期 v.8;No.2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仲景用酒小议

    洪晓明;徐启春;赵丽玉;

    <正> 酒,不但是中药的一种,而且亦是中药炮制的主要辅料之一,历代医家屡用不鲜,特别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对酒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为历代医家用酒遣方、炙药之先驱。其具体方法有:酒洗、酒下、酒煎、酒焙、酒浸、酒水合煎、酒和、酒炒8种,涉及方剂27首。以此为依据,谈谈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用酒方法。1 酒洗。仲景用大黄喜清酒洗之,主要起泻实热,推陈致新及通血脉而化瘀的作用。常用方剂有抵当汤,为破血逐瘀之剂,用于下焦蓄血,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者。方中大黄用酒洗之,借以行药势,温通血脉,有助破瘀散结之功;调胃承气汤中之大黄,以清酒洗之,其意以助药势,制

    1992年01期 v.8;No.27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中西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熊国新;李申明;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在临床中已较普遍,但有些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在药理上、物理化学上易引起拮抗反应,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其毒副性作用,本文就此做了探讨。

    1992年01期 v.8;No.2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肿瘤术后病人虚实辨证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

    刘福春;

    SOD_(-1)广泛存在于红细胞及体细胞中,是机体防御内外超氧阴离子损害的一个重要酶系统,对人体的衰老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现选术后肿瘤患者45例,并设20例健康者对照,测定SOD_(-1)含量结果,,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虚证SOD_(-1)降低,实证SOD_(-1)相对增高,此点颇符"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之旨。本实验对术后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992年01期 v.8;No.2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薄层扫描测定保心口服液中氯原酸的含量

    李焕荣;佟铁光;张英华;苟宝歆;刘雅荣;

    保心口服液为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总有效率可达96%。笔者利用CS—93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氯原酸。

    1992年01期 v.8;No.2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综述

  •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研究概况

    张名甫;王玉;王会田;孙良梅;

    本文对哮喘病从病因病机、治则、单方、验方、针灸、气功、实验研究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为临床研究、筛选有效方剂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2年01期 v.8;No.27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黄褐斑概况与展望

    唐光;高蒿;

    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进展情况,并阐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92年01期 v.8;No.2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公开发行编者寄语

    <正> 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学报》自1992年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值此之际,谨向几年来在各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帮助、指导的各级领导、院内外中医前辈、专家和广大作者、读者,以及兄弟刊物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7年来,共编辑出版了7卷26期,发表学术论文1058篇,近323万字。虽然《学报》从1985年~1991年间属内部刊号,但已在院内外广大读者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和较好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单位和个人,多有来函、来电索订者。《学报》几年来在反映我院的教学、科研、医疗成果,促进院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01期 v.8;No.27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