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 食管源性胸痛的中医机理及临床琐谈

    喻平瀛

    <正>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10~30%左右的胸痛酷似心绞痛状,但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客观指标缺如。若胸痛病因系食管病变所致,则称之谓食管源性胸痛。大致由食管形态学病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异常、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GER所引起的。常见病有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等。 祖国医学胸痛所指范围颇广,诸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肺痈、胃脘痛均罗列其内,且胸痛、心痛、胃脘痛三者混淆不清。临床辨证可视心痛是胸痛之派生,但胃脘痛与胸痛、心痛不得混

    1994年03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小中风之我见

    陈玺

    <正> 到目前为止,治疗对完全性中风短程死亡率和自然史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致使中风的预防显得格外突出。其中认识从而有效地防治小中风的重要性,明确小中风、中风先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的关系,无疑会促进小中风的防治。1 小中风的概念 中、西医都有小中风一说,但中医要比西医早近千年。宋·方勺在《泊宅编》中云:“风淫末疾,谓四肢,凡人中风,悉归手足故也,而病有轻重,故病轻者俗名小中。”明·张介宾进一步阐述了小中风的症状、特点及其发病机理,在《景岳全书·杂证

    1994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调肝理脾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唐伟其

    <正>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器官慢性疾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实质为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伤之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了改建,而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的改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慢性胃炎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多种多样,但以胃脘疼痛或胃脘胀满不适为主要症状,常伴纳差、嗳气、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表现。笔者自1987年以来,通过对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225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观察,结果依次为:肝脾(胃)失调者109例,占48.44%;胃阴不足者55

    1994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性胆石病刍议

    李树年

    <正> 老年性胆石病的发病特点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病情的进展快而消退慢,有些在并发急慢性胰腺炎后而被确诊,有的虽然发生严重的胆囊坏死或穿孔,但往往不出现剧痛或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故应引起注意。 随着全民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

    1994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议色诊

    张秋云

    <正> 中医之色诊,指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异常面色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判断其疾病的轻重,确诊其预后。1 五色皆有常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即指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五脏功能的正常。中医将青、黄、赤、白、黑等五种颜色分居于肝、脾、心、肺、肾等五脏,然五脏生气各有所旺,故五脏常色应随五形之人而见。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

    1994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心绞痛从虚实论治

    张桂明

    <正>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之“厥心痛”、“胸痹”、“心痛”、“卒心痛”、“心胃痛”等范畴,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记载,在古代医籍中有较多的描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肋支满,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灵枢·厥痛篇》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本病为“胸痹”,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八张方剂。足见古代医家对该病早有认识。心绞痛主症为胸闷心痛,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笔者辨证将其分为六种证型,但概其要不越本虚标实两大类。虚指正气虚损,以

    1994年03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中医“气化论”的物质基础

    佟金

    <正> “气化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用以说明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的演变规律。“气化论”始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周时期成书的《易经》,《易经》以气做为生化万物之源,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揭示八卦生万物,气一元论的宇宙自然生成模式,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早在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说:“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说:“皆原于一”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皆以气一元论的观点对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进行诠释。其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指

    1994年03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膨胀并发消渴病机初探

    刘炬英,张子铭

    <正> 据我院肝病病房1年40例膨胀病调查,其中就有19例患者并发消渴,约占1/2。(尿糖化检阳性均在+~+++)这在中西医临床治疗上都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西医治疗肝病常离不开用糖,而糖尿病的治疗常常又不该用糖,这种矛盾的出现曾使我们在治疗上左右为难。大、中专教材上根本没有提到过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今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它们进而辨证论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反复查阅中医文献及有关医学资料,渴望从中得出点启示。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所得到的虽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却可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即“解铃还须系铃人”。现从其病因中着手分析。

    1994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金东明,王雪威,张晔

    <正> 教学过程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如何深入教改,学生因素显得突出而重要。本文结合笔者体会,对此作一探讨,以期有所裨益。1 学生在教改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由教改的性质所决定的:1.1 学生是教改的对象 教改方案的实施、教改效果的检验,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出来。忽视学生因素而行教改,教改的形象难以丰满。1.2 现代中医教育主张 教师讲授新概念和新内容时,要指导学生复

    1994年03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大学生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邢正阳,张学库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对熟练掌握外语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客观的需要,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更突出了。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中强调:“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笔头、口头交际的能力。所以,教学是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

    1994年03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管窥

    王健,于治涛

    <正> 读《素问·六节藏相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然“纂言者必钩其玄”,故将其总结如下,并找出最符合临床实际,最贴切的注解,详加论述。 一种观点是以王冰为代表的,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立论。唐王冰注“胆者,中正则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后明·马莳注“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羞肝之志为怒……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明·吴昆、清·姚止庵所论亦然。清·陈修国注“胆者担也,有胆方足以担天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若将此观点应用于临

    1994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

    徐万武,施丽波,安洪金

    <正> 笔者应用自拟强心汤和巯甲丙脯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观察治疗各类心衰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岁~45岁20例,46~60岁21例,61~75岁19例;原发病:风湿性心脏病18例,冠心病30例,心肌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病程在1年以内13例,1~2年26例,2~3年8例,3~4年7例,4~5年5例,5~6年1例。心功能分级Ⅱ级(Ⅰ度)10例,Ⅲ级(Ⅱ度)26例,Ⅳ级(Ⅲ度)24例。60例均用过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但心功能未得到改善;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胁腹部胀满,胁下结块,纳谷不香,尿少,浮肿等症状,舌质均暗淡或暗红,其中白苔37例,黄白相兼苔23

    1994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利水法在肺心病急发期的应用

    黄文曼,杨淑梅,郑娜娜

    <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用宣肺、肃肺、清肺、泻肺、通腑补肺诸法治疗。我们在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活血利水治肺,《金匮要略》记载“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血”。《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之状,其颈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将足胫肿与颈脉联系起来,说明古人认识到水肿的形成与右心衰竭静脉郁血有关。《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用泽漆汤治疗“咳而

    1994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悸从肝论治

    王瑞科,王玉真

    <正>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1994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参麦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0例疗效观察

    张奇男,李文福

    <正> 原发性低血压,指血压低于正常值水平,同时排出器质性病变的疾患。查阅近年来国内较权威性的著作及教科书,对该病均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在治疗上,也相应的缺乏疗效可靠的方法。一般认为,当血压低于或等于12/8kPa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同时排出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血压低下,诊断即可成立。笔者从1992年1月至1994年1月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中,住院患者20例,门诊患者1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最大者53岁,最小者21岁。其中接受过中西医方法治疗的21例,未接受任何

    1994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标本兼治难治性癫痫42例报告

    张宏泉

    <正> 笔者自1978年6月~1993年12月使用祖传有效验方,结合现代医学筛选出以治本为主的抗癫散,兼用硝基安定治标,治疗42例难治性癫痫,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将确诊为难治性癫痫80例,随机分为标本兼治组(以下称A组)42例,对照组(以下称B组)38例。男50例,女30例。20岁以下30例(最小15个月,最大78岁),21~40岁26例,41岁以上16例。头部创伤所致者:A组19例,B组9例。高热所致者:A组10例,B组10例。脑萎缩所致者:A组2例,B组2例。不明原因:A组11例,B

    1994年03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参芨骨脂汤治疗慢性结肠炎55例

    高峰,韩仰美,高庆华,于洪炜

    <正> 我们自1989年2月起用自拟参芨骨脂汤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1987年中华中医学会肛肠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55例,男43例,女12例,年龄2岁以下者2例,21~30岁者8例,31~40岁者20例;41~50岁者10例;51岁以上者15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1~3年者17例,3~5年者20例,5~7年者15例,7年以上者3例。其中慢性复发型35例,慢性持续型20例。55例中,大便异常者44例,有红、白、脓细胞;全部病例均排除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癃病及放射性肠炎等疾病。纤维肠镜检

    1994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肾盂肾炎

    孔宪辉

    <正> 笔者通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肾盂肾炎在急性阶段,首先应清热利湿,只有将膀胱湿热之邪清除,才不致影响于肾,或使肾气得以恢复;在慢性阶段,则必须在补肾的基础上佐以清热利湿。但是,在临床上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如有的病人由外感时邪而诱发,就必须在主方的基础上参以解表之药,以达其邪;如有的病人伴有寒热往来的证候出现,就必须和解少阳与分利湿热法并用;在迁延阶段,应结合患者的体质,标本兼顾,即清利与补肾相结合;对于慢性期,当佐以补肾为主。但由于脾、肾是先、后天之本,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亦当重补脾、肾。笔者经多年的认真观察及反复体会,将其归纳为以下4型。供同道参考。

    1994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肾功能不全所致瘙痒的综合治疗

    杨立明,赵丽曼,孙娅玲,赵占林,姚伦,秦敬华

    <正> 在引起瘙痒的所有全身性疾病中,最重要的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多数报告指出,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瘙痒的发病率为60~90%,其中腹膜透析患者的发病率略低于血液透析。为了提高肾功能不全瘙痒的治疗效果,本文介绍针刺、透析等治疗肾功能不全瘙痒的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5岁~69岁,平均39.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高血压性肾病4例。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特别是生化检查,BUN、SCr等,均符合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其中

    1994年03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

    汪天翔

    <正> 笔者近2年,以自拟“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收效较好,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经本院或外院X线钡餐胃肠透视或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或胃炎的病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30~40岁4例,41~50岁11例,51~60岁16例,60岁以上1例,病程1~5年10例,5~10年16例,11~20年6例。32例胃脘痛急性发作均经过西药治疗不愈者,迁延疼痛少则3~4天,多则1周以上而求助于中药治疗。

    1994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医源性气胸

    张国成,王宪华

    <正> 笔者临床20年来遇到6例因医生诊疗操作失误所致的气胸,即医源性气胸,为了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戒,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3~65岁。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4例,肩关节周围炎2例,肺癌及肺结核各1例。导致医源性气胸的原因:针刺不当者3例,肩关节封闭误伤肺者2例,胸排错误者1例。6例中有3例经抢救无效死亡。2 讨论2.1 分类问题:气胸按原因可分三种:即创伤性

    1994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耐温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与甲胎蛋白测定对诊断原发性、继发性肝癌的评价

    朱洪权,刘德新,孙广云

    <正> 自1963年由Abelev首次报告甲胎蛋白(AFP)以来,AF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PHC)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还存在着30%左右的假阴性和低浓度问题,并且对继发性肝癌(MHC)不易测出,这给临床正确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临床上尚未普及利用的通过定性方法测定耐温达61±0.1℃的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完全可以弥补AFP的不足,它对PHC和MHC诊断结果都较满意。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59例肝癌患者均为市内几家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诊断为PHC38例,MHC21例,均经临床综合检查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所有

    1994年03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脾阴不足证治举隅

    曹家辉

    <正> 1 糖尿病 于某,男,53岁,干部,1989年5月13日诊。 口渴多饮,每日饮水6瓶,多食易饥,饮一溲一已2年余,经多方求治,其效不佳,求余诊治。诊见:三消症俱现,体重减轻,头晕乏力,不能坚持工作,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尿糖++++,曾服降糖灵及胰岛素等治疗并控制饮食,能暂缓症状,但停药即发。中医辨证属脾阴不足,三消俱现,治宜滋阴清热,生津止渴,方用加减三消系汤。处方:生地、山药、补骨脂、芡实、酒大黄、地榆炭、地骨皮各30g,天花粉、石斛、知母各25g,沙参、麦冬、泽泻各15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同

    1994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麝马丸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300例

    李保朝,王洪涛,王计雷

    <正> 笔者从1989年~1992年用麝马丸为主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300例,取效甚佳。与消炎痛为主治疗100例相比疗效为优,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00例均来自我院风湿病专科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300例中,男132例,女168例;年龄6岁~60岁,平均42.5岁;病程6月~40岁,平均6.2年。对照组100例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11岁~65岁,平均43.2岁;病程8月~38年,平均5.8年。400例病人均按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

    1994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通腑法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

    陆绍荣

    <正> 1 急性胆囊炎,通腑泄浊痛自安 急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常突然发作。以右胁下疼痛、寒战、发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究其主要病理因素,多系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肝胆失疏,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治疗当着眼于清利、疏泄、通滞。在治疗时要立足于“通”。对胆绞痛剧烈者,通腑泻下为其首要,腹泻一次,痛减一分;若能畅泻,则疼痛大减;若不腹泻,则疼痛难减,对体质较佳的病者,可加重大黄的用量。临床选方常以大柴胡汤加减图治。这样才能使剧痛减,湿热祛,结聚散,从而减轻病人的疾苦。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

    1994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汗法临床应用拾零

    刘汉卿,高远超

    <正> 1 发汗退热 张某,男,43岁,农民。1972年5月诊。无汗发热,轻微畏寒,项背强急,纳差,头身痛,舌质淡,薄白苔,中心苔薄无津,脉浮数,针对发热无汗之主证,治宜发汗退热。方用葛根汤,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2g,麻黄9g,生姜4片,甘草6g,大枣5枚,水煎分2次服,取微汗。进2剂而愈。 按:《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今风寒客于人体人毫毛毕真,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余在经旨启发下,用葛根汤治此证。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辛甘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能帮助桂枝汤解散表邪又能

    1994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生川乌治疗中风、历节病经验谈

    谭世斌,谭世敬

    <正> 笔者临床使用生川乌治疗顽症、痼疾用量大,认为必得中小毒后方能获良效,不应拘于一般方书记载剂量,可根据病势及其程度和患者体质阴阳偏亢强弱与耐受情况而定。因为中医治疗原则是补偏救弊,调整平衡,用毒药以攻疾,运阴阳使互济。治法贵在切中病机,遣药力主直达病所。不伤或少伤正气视为上工。有是病用是药,病重重用之,病轻轻用之。毒剂攻病病受药,无病用药或病轻药重,损伤元气人中毒。故如何把握大毒药物的每剂用量和总用量及除外代谢排谢后的瞬时累积量,历来为医家不传之密。本人集三十余年临证用药经验,深受医圣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启迪,在使用

    1994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颈椎病伴肩周炎165例疗效观察

    张云卿

    <正> 1 临床资料 165例中,男77例,女88例,其中左肩周炎73例,右肩周炎77例,双肩周炎11例,枕大神经炎1例,枕小神经炎3例。年龄38岁~71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6个月。2 诊断标准 患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低头旋转试验阳性;经X光拍片证实颈椎肥大。3 治疗方法 驱风散寒,通经活络、化湿。 选穴:风池、肩外、肩中、肩井、肩髃、肩贞、手三里,根据疼痛部位所在经络选用相应部位腧穴6~8个。

    1994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狼毒薰枣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张秀兰,李广兴

    <正> 我院近年来采用狼毒薰枣治疗胸腰椎结核46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16例,女30例;14岁~21岁12例,22岁~30岁25例,31岁以上9例;病程3个月的8例,6个月的12例,1~3年的26例;疗程2个月治愈的18例,3个月治愈的24例,5个

    1994年03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牵牛延胡索汤治疗急性闪挫性腰痛

    何树仪,邹伟江

    <正> 急性闪挫性腰痛,多因腰部卒受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作用后,致使局部筋脉受损,气血凝滞而成。笔者针对其病历,自拟牵牛延胡汤治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药物组成: 牵牛子10g,延胡10g,穿山甲10g(炮制),陈皮3g,木香6g(后下),威灵仙10g,宣木瓜15g,生甘草6g。2 临床资料 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均在20~40岁之间,因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中卒受直接外力或

    1994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手法穴注治疗颈肩痛83例疗效观察

    陈一凡

    <正> 笔者采用颈部推拿手法和局部穴位注射的方法,并自拟葛根木瓜汤治疗颈肩痛,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有效率达90%以上。现将1990年以来经治的83例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均为门诊病人,女31例,男52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10余年,最短者3天。本组病人有外伤史者12例,以18~25岁年龄组居多;需要长期伏案工作者20例。全部病例均行颈椎X光检查,有颈部退行性改变者46例,颈椎韧带钙化者8例。

    1994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八法对缺血性中风的辨证治疗

    李一清,刘恒

    <正> 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任继学氏力主新说,认为本病是“窍络阻塞”、“脑乏清阳之气”。盖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脉络、孙络贯布于中。当内亏风动,复有所触时,风火痰邪上犯于脑,轻者,肢体失调,重者,阴阳不能维系。1 诊断 中风病具有神志障碍(昏睡、昏蒙、昏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五大主证。五大主症中具有其中两项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特点即可诊断。近年,多依靠判断颅CT确诊。临床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几型。

    1994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谈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刘灿康

    <正> 笔者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中,认为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要明辨和区分两个阶段,即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慢性病理过程,兹简介如下:1 发作期,清热解毒佐利湿 慢性前列腺炎,虽然病程较长,迁延反复,但抓住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对截断、扭转病情的发展是其关键所在。就临床来说,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小便黄浊,尿频急,茎中热痛,刺痒不适,尿末有白色浑浊分泌物滴出,小腹胀痛,睾丸、会阴、腰骶部坠胀不舒,大便干结,口苦咽干,可有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肛门指诊:前列

    1994年03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阳萎切勿滥用补肾壮阳药

    吕华,贾万鹏,吕淑云

    <正> 阳萎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阳萎都是由于“肾亏”造成的,曾遇到不少患者患阳萎后痛苦难言,不愿就医,于是自作主张,滥用全鹿丸、鹿茸精、男宝之类的补肾壮阳药,或淫羊藿、巴戟天、阳起石、锁阳、海狗肾等组成偏方服用,其效果多不理想。其中很多患者不仅无效,反而使得颜面生疮,咽喉肿痛等阳热亢盛之症,接踵而来,有的还使病情加剧,甚至造成终生遗憾。这样治疗既对病情无益,也给医生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1994年03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9例临床观察

    刘震

    <正>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在30~40岁的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妇女的健康和日常工作。现代医学对此病的保守治疗往往以前列腺素抑制剂和性激素疗法为主,效果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明显。近几年我们开展了中医治疗内异症的临床观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诊断依据(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1 继发性进行性加剧之痛经,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有触痛性结节,或后倾及粘连之子宫兼有附件固定之囊性肿块。1.2 腹腔镜或剖腹探查见紫蓝色结节。

    1994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则藩辨治产后癃闭验案举隅

    张长顺

    <正> 李则藩主任医师,执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产后癃闭辨治颇有见地。先生曾说:考诸胎产专著,对产后淋症或小便失禁等论述者有之,唯对产后癃闭一症,未能论及。余在临证中,对此病病因、病机分析,大致分为3种,一为血瘀气滞,二为中气虚弱,三为肾气不足。盖产后所患诸疾,虚证固多,实证亦有之,虚实夹杂者也不鲜见,必须慎察其候。故临床中,不能一见癃闭,皆投滑利通淋之剂,必细审病因,才可立法用药,庶不致误。笔者不揣浅陋,整理其验案以窥一斑,供同道参考。1 化瘀行气 血行癃闭解脱

    1994年03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灸腰夹脊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孟宪鹏,孟丽娟

    <正>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多见于未婚或未产妇女,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可伴发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厥,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笔者结合临床,采用温针灸腰夹脊穴,获得较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 45例痛经患者,均来自针灸门诊。其中学生25人,干部3人,农民7人,工人10人;年龄在16~32岁之间;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年。未婚33人,已婚12人。经前腹痛28人,经后腹痛11人,混合型腹痛6人。

    1994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5例证治探讨

    王烈

    <正>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病。临证以发热、皮疹、目赤、杨梅舌、颈淋巴结肿大及掌跖脱皮等为特征。病因未明,一般疗效差。近年来,应用温病学理论,以温毒论治,其效颇佳。现将5例治验资料介绍于下。1 病例举要 宋某,男,3.5岁。1992年9月21日就诊。 患儿于诊前8天患感冒,症见发热(38.8℃)、不流涕、未咳。病后3天胸背发疹,伴杨梅舌,以猩红热论治,用抗生素治疗,迄今8天热不降,疹未退。病后食纳减少,大便干,小便黄。 检查:神乏、面赤,双目红赤,口唇干裂,舌刺

    1994年03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期银屑病

    张学俊

    <正>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进行期银屑病18例,疗效较好,现简介如下:1 病例选择 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7岁。基本皮损均为红色丘疹、斑疹融合成片,边缘明显或上复多层白色鳞屑,部分皮损呈苔癣样变。将鳞屑刮去后有发亮的薄膜,抓之有点状出血,皮损呈点滴状或钱币状。18例均属进行期,病程最短者为2个月,最长者5年。2 治疗药物和方法 以5%葡萄糖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6

    1994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摸法在骨伤科临床的应用

    赵文海,王孝成,王卫兵

    <正> 摸法是骨伤科检查和诊断疾病的常规方法之一,它是凭医者的双手通过触诊感觉,确定和检查来确定某种疾病。摸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比较系统的描述,并将其列为正骨八法之首,总结出“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等,这些宝贵的经验,至今仍作为骨伤科诊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用于临床。1 骨骼病变的应用 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证,“摸法”在骨折辨证中尤为重要。例如,通过对局部畸形、异常活动等

    1994年03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胃电图在脾胃病诊断中的应用

    孟丽娟,占国荣,孟宪鹏

    <正> 1 健康人胃电图 许氏观察到空腹胃电慢波占整个记录的90%,其频率3.06±0.23次/分,幅度153±47μv,另有10%尖波,频率9~11次/分,幅度250~300μv。有人记录到与之相似的结论。杨氏观察到空腹胃电幅度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较高,胃体次之,胃窦部较低;但未记录到如许氏所说的尖波。有人为了观察进食对胃电图的影响。采用空腹时记录胃电图和进食后再记录胃电图,通过比较发现,胃电振幅可升高到300μv以上,持续5~20秒,恢复到餐前水平需要1个小时。

    1994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彩色多普勒对11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测分析

    郑书勤,张薇,袁力威,于关成

    <正>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疾病。既往客观诊断本病,唯赖椎动脉造影,直接显示血管病变,但有创伤性,病人不易接受,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无创的评价颅内血液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应用3D—TCD对VBI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以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系1992年2月以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中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114例。其中,男69例,女45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有恶心、呕吐、耳聋、耳鸣、站立不稳、眩晕等症状。1.2 检测仪器 使用西德EME彩色三维经颅

    1994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92例60岁以上健康农民心电图分析

    黄颖,汪庆党

    <正> 1 对象及方法 92例60岁以上健康男女农民并选60岁以下13名健康农民做对照组。用日产 光电6151型心电机描记。2 结果

    1994年03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超报告双肾盂2例

    汪庆党,黄颖

    <正> 病例报告1:患者王某,男,43岁,自诉下肢浮肿,肾区钝痛。心率75次/分,血压16/9kPa,心肺听诊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尿蛋白++,B超检查仪器和方法:用日产VB-40B型超,凸形及线形探头,频率为3.5Hz。①经背部作肾纵切面探测,右肾大小9.3×3.5cm,肾窦大小5.7×2.7cm,肾皮质厚1.7cm,左肾大小12.5×5.4cm,肾窦大小8.1×2.6cm,其内见1.0cm分离,肾皮质厚1.5cm。②取患者仰卧位经侧腰部作冠状切面探测,见左肾增大的肾窦分为不相连接的两团,上团大小3.1×2.7cm,下团大小4.6×2.5cm,超

    1994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地黄炮制的现代研究

    孙秀梅,张兆旺

    <正> 地黄自古以来即有鲜品、干品以及熟品之分。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历代对地黄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细切晒干,蒸、酒炖、酒煮、姜汁制、砂仁制及制炭等。现代地黄药用仍分鲜、生、熟三类。熟地黄以蒸为主,蒸法有单蒸和加酒蒸,酒蒸又有笼蒸、罐蒸及九蒸九晒。少数地区有用砂仁或姜汁拌蒸及制炭等方法。认为生地黄性寒主凉血;蒸制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酒制后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更利于补血,使地黄补而

    1994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冬虫夏草的化学与药理研究

    崔健,王永生,刘大有,赵庆文,蒋春华

    <正> 1 化学成分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精确测定,含有18种氨基酸,总含量达22.75%。且人工培养冬虫夏草菌丝体的氨基酸成分与天然冬虫夏草相近似。冬虫夏草中含有多种无机元素:磷、镁、铁、钙、铝、硅、锌、锰、铜、钛、铬。另有报道除上述元素外,钾、镍、锶的含量也很丰富。朱昌烈与日本学者合作采用HPLC、GC以及GC—MS法分析了冬虫夏草中多胺类成分,结果发现除常见的腐胺、精脒和精胺外,还含有1,3—二氨基丙烷(dap)、尸胺(cad)、类精脒(1,9—二氨基—5—氮壬烷,hspd)。邢振荣等人自冬虫夏草的乙醇提取液中

    1994年03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贮存过程中的致霉因素及预防措施

    田慧英,解玉梅

    <正> 中药在贮存过程中如保管不妥极易发霉变质,尤其是在夏季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中药发霉现象更为普遍。霉菌会在人体内寄生,引起各种疾病。因此,中药贮存过程中的霉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霉菌属于真菌类,没有叶绿素,依靠寄生在动植物体上进行繁殖生长,在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落于中药表面,遇到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即萌发为菌丝分泌酵素,落浊中药组织以至药品变质霉烂,有效成分发生变化。霉素的种类很多,药品中常见的有毛霉、曲霉根、青霉等,它们对周围环境要求不高,只要存在以下几种条件,霉菌即能生长繁殖。

    1994年03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毒性药品特殊管理的探讨

    翟桂梅,翟玉秋,姜波,孙志国

    <正> 关于药品管理角度上毒性分类,传统上分为毒药、麻醉药、限制性剧药、剧药、普通药。《药品管理法》第七章特殊管理的药品第三十九条中规定:国家对特殊麻醉药、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这就是说:自《药品管理法》颁布以后,在管理角度上,药品毒性分类,已经不再延用传统的概念,而实行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普通药品这5种类别的概念,以此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1 关于麻醉药品管理

    1994年03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运用特殊现象鉴别中药材

    彭平建

    <正> 1 升华现象 大黄燃烧后升华物为黄色棱状蒽醌化合物结晶;何首乌升华物为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遇碱变红;牡丹皮升华物为长柱形结晶或针状及羽状白色牡丹酚簇晶,于结晶上滴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则结晶溶解而呈暗紫色,鹿衔草升华物为无色羽状结晶,于结晶上滴加三氯化铁醇溶液1滴则显紫色;安息香升华物为苯甲酸棱柱状细小结晶;天南星粉末加0.5%HCL至略湿润,升华物镜检为白色晶状物;冰片、樟脑经火烧后,其升华物为棒状或多角形结晶;薄荷升华物为无色簇状针晶薄荷脑;斑蝥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柱形、棱形、片状

    1994年03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银花掺杂的鉴别

    赵玉霖

    <正> 金银花是忍冬藤科多年生缠绕灌木忍冬的花蕾,是治疗温热病的常用药,价格也较高,药市上常有掺杂使假的现象发生。 本人在检查工作中曾发现一批掺杂的金银花。其性状与正品基本相同,但是与正品比较有质重酥脆,握之闯手之别。药材表面似附有某种异物,口尝有甜味,遂做如下试验。 1 随机抽样100克,加水100毫升,搅拌振摇至药材表面附着物完全脱落为止,将洗液放入离心管内5000转/分沉淀,离心5分钟后,取上清液50℃~60℃的水浴中浓缩至5毫升,为供试液,做如下试验:①取供试液1毫升加5%的X—

    1994年03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化学位定义表观分布容积

    孙波,史立,范晓青,陈显伟

    <正>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多门学科的新的科学分支。它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并借助于一些参数来表征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表观分布容积V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虽然不代表真实体积,也不具有解剖学上的意义,但却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密切相关。例如:V=3~5升,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且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0%;V=10~20升,说明药物在血浆、细胞外液均有分布;V=40升,说明药物在血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均有分布;V=100~200升,说明药物在特定组织有分布,且浓度非常高。由此可见,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可以

    1994年03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男寻宝胶囊的药理研究

    张炜煜,倪国成,蔡文静,王晓艳

    <正> 男寻宝胶囊是由淫羊藿、蚂蚁粉等中药精制而成。系统实验表明,该复方具有生精添髓,增强性功能之功效,主治肾阳虚所致的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体虚、乏力等症。现将药理作用报告如下。1 实验材料1.1 药物:男寻宝胶囊:由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科学开发研究所提供,批号930715,实验前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男宝胶囊:吉林省四平红宇制药厂生产,批号930301;丙酸睾丸素注射液:天津市

    1994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律平Ⅰ号胶囊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邱智东,李宜平,王凯,张啸环

    <正> 心律平Ⅰ号胶囊剂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新药。方中以苦参为君药,辅以三七、肉桂、黄连等药材。本文利用双波长扫描法测定苦参碱的含量,以控制本制剂的质量,获得较令人满意的结果。1 实验材料1.1 样品:心律平Ⅰ号胶囊剂1.2 对照品:苦参碱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3 硅胶薄层板:层析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以0.5%CMC-Na常规铺板,规格20×10cm,厚0.5mm,110℃活化0.5hr,置干燥器中备用。

    1994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溶解力三角相图选择法在人参花蕾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张辉,王红燕,周森

    <正> 本文直接采用优化色谱分离的最佳条件选择法——溶解力三角相图选择法,进行人参花蕾化学成分分离的研究。 为进一步寻找人参花蕾中皂甙类活性成分,我们对人参花蕾水提液,正丁醇萃取之皂甙部分进行了分离,分离中发现在Rc与Rd之间存在有“8”形未知成分,这两种皂甙的性质极其相近,常用溶剂系统很难分离,为此我们利用溶解力三角相图最佳溶剂系统选拔方法,摸出较为理想的溶剂系统,分离出一种未知成分Rx。

    1994年03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岩松鼠骨的生药研究

    刘力,刘琦,张景龙,贾晋帮,马东

    <正>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anus Milne-Ed-wards又名扫毛子、石老鼠,为松鼠科动物。其骨骼(亦称臊挠子骨)常用于治疗骨折,药材部门在河北承德等地有收购。本品的生药鉴别未见研究报道,为便于开发利用这一野生资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药材性状 骨骼形状不规则,生药全长350~380mm,体长220~230mm,尾长135~150mm。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呈类白色~淡黄白色。脑颅长椭圆形,长约57mm,直径30~35mm,吻鼻部细长,眶间宽约13~15mm,眶上突短小,颧骨平直,眼眶

    1994年03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治疗癌症研究概况

    许广里,崔大明,安彤

    <正> 早在1776年,Eason观察了一例肩部受电击的乳腺癌患者,其乳腺癌奇迹般地消退了,提示电流对肿瘤有杀伤作用。1875年,Cinisei和Morifz曾报道以直流电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发现直流电能抑制某些移植性肿瘤的生长,但这些结果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1970年,Muriel K等研究了15例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通过微电压表测其电压,结果发现正常组织的平均电压为+7.3mV,肿瘤组织为-5.9mV,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带有更多的负电荷,故在电场中可出现不同的反应。Muriel K进行了直流电治疗仓鼠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接受治疗的小鼠,肿瘤生长均受到不同程

    1994年03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的临床新用

    秦秀兰,肖友兰

    <正>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属卫茅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毒、清热、消肿、消积、杀虫、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抑制生殖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多种肾脏疾病、多种皮肤病等,疗效肯定。作者阅读了近10年来雷公藤临床应用有关文献,将其罕见的临床新用综述如下,和同行商榷。 免疫性眼病:免疫性眼病是由于免疫功能失常,免疫复合物深积于血管壁而引起的炎症。雷

    1994年03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论高校系、所资料室的建设

    郑义

    <正>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系、所资料室有5000多个,在当前改革大潮的冲击下,笔者就如何对资料室的设置、管理体制及工作重点的转移等方面提出粗浅的认识,供同道者共识,进而保证高校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1 高校系、所资料室的设置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国高校内设置的系、所等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同时相对应的出现系、所资料室在收集与提供有关专业情报资料上出现交叉性重复及其不合理的浪费现象。如高校经济系与朝鲜、日本经济研究所;外语

    1994年03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经典文献及主要医籍看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邓玉梅

    <正> 冠心病,中医医籍无此病名,从临床典型表现而论,当属“心痛”、“胸痹”的范筹。证见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1 病因病机 《素问》论此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张仲景进一步指出:“阳微阴弦”,当“责其虚极,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更详尽了,认为该病是胸阳虚极,阴寒之邪痹阻产

    1994年03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