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特稿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重要论述的丰富意涵、时代价值及践行路径

    江凤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对发展中医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围绕着“为什么发展中医药,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三个基本问题,从中医药文化的地位、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治病功能、坚定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发展继承好中医药、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文化五个方面揭示了其丰富意涵,对发展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理论意蕴、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新时代要从进一步铸牢“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的理念,完善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制度,通过多维路径深入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等方面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

    2024年09期 v.40 945-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1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学术探讨

  • 从“湿”论半夏治疫的古今探析

    马丹;魏岩;张文风;

    湿疫是感受湿性疫疠邪气的一类急性传染病,湿性黏滞,缠绵难愈,且最易侵犯太阴,故其病位主要在肺、脾。半夏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在防治湿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湿立论,通过分析古今文献中半夏在疫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为医者诊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9期 v.40 950-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象思维理念探析中医望诊

    董立硕;高佳琪;胡月;亢泽峥;孙阿茹;田传玺;李修洋;

    基于传统象思维理论,提出“观象、比象、意象、抽象”的象思维模式。依托现代医学对疾病微观全过程的认识,提出态靶辨治理论和络病理论规律的抽提,遵循了象思维从形而下的发现到形而上的抽提,依据态靶辨治理论和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可以精准靶向用药。在中医望诊时,以生物全息论为依据,通过望面部色泽及位置分布、望目和舌的神、色、形态及相应络脉位置分布的可视化分析,有利于提高中医望诊的客观化和精准化,对于指导疾病诊断和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9期 v.40 955-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从“心脾相关”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脑肠相关发病机制

    张汇;闫英;杨漪;聂晶;

    中医学认为心脾两脏通过五行经络息息相关;心脾两脏可各自影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发病,心影响CSU发病的关键病机在于心神失养和心火炽盛,脾则在于脾胃运化失常和思虑伤脾;心脾两脏通过气血经脉互相影响发病。现代医学认为CSU脑肠相关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心理应激及肠道菌群相关机制,并以脑肠肽为枢纽互相影响CSU发病。CSU现代医学脑肠相关发病机制与中医学的心脾相关的理论相互印证呼应。

    2024年09期 v.40 959-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文献研究

  • 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著对《诸病源候论》引用研究

    李彤迪;王育林;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候论》在后世的流传保留了珍贵有效的史料与语料,给后人探寻古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2024年09期 v.40 963-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经验传承

  • 张守琳运用“温阳解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Ⅴ期)经验探析

    崔成姬;张守琳;刘艳华;张洪宝;刘洪凯;李凡;

    糖尿病肾脏病属中医学的“肾消(消肾)”“下消”“水肿”等范畴,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张守琳教授认为“阳虚毒瘀肾络”是糖尿病肾脏病(Ⅳ-Ⅴ期)的基本病机,阳气受损为发病之本,毒瘀肾络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并确立了“温阳解毒通络”的治疗原则,有效延缓了肾功能损伤的进展和进入透析的进程。

    2024年09期 v.40 968-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张福利运用“分消三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刘遂学;孙晶;王仁臻;姬谈;辛宇航;张福利;

    张福利教授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病机为湿热搏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治疗时应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通络止痛的基础上清热祛湿,分消三焦湿热。张福利根据湿热二邪偏重情况,基于叶天士分消走泄理论,以分消为基础合开泄、苦泄二法,以求在有效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的同时减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次数,取得良好疗效。

    2024年09期 v.40 972-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实验研究

  • 桃红四物汤加减方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对大鼠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张镇;赵璐;李朝顶;周涛;程飞;王丽萍;杨六中;

    目的 探究桃红四物汤加减方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对大鼠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中药组,每组6只。制备机械损伤性大鼠股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于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物组给予利伐沙班片,中药组按照方剂1 mL·100 kg~(-1)大鼠体质量灌胃。造模后7 d眼球取血,检测各组抗凝指标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髓过氧化物酶(MPO)和D-二聚体(DD)水平;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水平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左股静脉组织标本HE染色形态。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APTT、PT和TT水平均降低,DD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与中药组的血清APTT、PT和TT水平均升高,DD水平降低(P<0.05或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SOD活力水平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与中药组血清中SOD活力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或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与中药组IL-6和TNF-α含量降低,且中药组低于阳性药组(P<0.05或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MPO水平升高,Cit-H3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与中药组的血清MPO、Cit-H3水平均降低,且中药组低于阳性药物组(P<0.01);空白对照组静脉形态结构正常,无炎症细胞浸润;DVT组可见血栓形成,静脉内膜且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剥脱现象,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药物组仍可见血栓,但小于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血栓小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对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抑制炎症发生,从而干预血栓的形成。

    2024年09期 v.40 97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针刺对PSCI模型大鼠海马蛋白BDNF、TrKb表达的影响

    边静;宣立娜;艾珊珊;张瑜;秦晓晔;

    目的 观察针刺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 B(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针刺疗法对PSCI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取8只为假手术组(Sham),其余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脑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完成后进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和Morris水迷宫筛选认知障碍大鼠,并随机分为模型组(MCAO)、针刺组(MAS)。MAS组给予百会、神庭、风府、神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6次,共28 d。Sham组及MCAO组仅进行抓摸后放回笼中。结果 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和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MAS组较MCAO组神经缺损和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更明显(P<0.05);HE染色结果显示,MAS组较MCAO组神经元变性减少,组织结构紧凑,神经元数量增多;WB、RT-PCR结果显示,MAS组较MCAO组BDNF、TrKb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 针刺可提高PS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09期 v.40 98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中医临床研究

  • 中药灌肠联合塌渍法对慢性肾衰瘙痒指数、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徐毅;周波;罗斗前;陈方明;宋小丽;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塌渍法在慢性肾衰竭(CKD3 ~5期)、皮肤瘙痒(血虚风湿瘀毒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共纳入病例90例,疗程4周。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维持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为西医基础治疗加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塌渍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情况、肾功能、睡眠质量,以及血常规、谷丙转氨酶、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4%。治疗后试验组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磷指标改善明显。2组未出现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血钙等安全性指标异常。结论 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塌渍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法有效,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瘙痒及肾功能。

    2024年09期 v.40 986-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活血消癥方联合隔药饼灸周期调治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症痛经的疗效观察

    鲍蔓蔓;李晓伟;刘英;杨美霞;

    目的 探讨活血消癥方联合隔药饼灸周期调治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肾虚血瘀)对临床症状及子宫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122例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隔药饼灸周期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消癥方联合隔药饼灸周期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痛经情况、治疗前后疼痛相关因子、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症状积分、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清前列腺素F2(PGF2α)、P物质(SP)、子宫体积及内膜厚度、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β-EP)、雌二醇(E_2)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活血消癥方联合隔药饼灸周期调治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肾虚血瘀)的疗效确切,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痛经情况,调节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减少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调节性激素表达。

    2024年09期 v.40 99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散结消瘿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疗效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王济玉;谢勤;

    目的 探讨散结消瘿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疗效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动态观察,观察组联合散结消瘿方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超声指标(甲状腺结节最大横径、甲状腺结节最大横径缩小数值及缩小比例)、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结节最大横径、TgAb及TPoAb指标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甲状腺结节最大横径缩小数值及缩小比例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T3、FT4水平均升高(P<0.05),TSH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结论 散结消瘿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功能。

    2024年09期 v.40 995-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开玄通络”理论易罐治疗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连政;刘彤;谭蕊蕊;贾新燕;艾诗奇;王朝辉;

    目的 验证在“开玄通络”理论指导下易罐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有效性、安全性,为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023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肺病门诊及疗区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32例,观察其治疗前后FEV_1、FEV_1/FVC、嗜酸性粒细胞、IL-4、IL-17、ACT、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患者FEV_1、FEV_1/FVC升高(P<0.05);嗜酸性粒细胞、IL-4、IL-17的含量降低(P<0.05),且哮喘控制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易罐疗法通过机械牵拉,开通玄府、络脉,提高免疫水平,减少促炎因子IL-4、IL-17及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分泌,从而降低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

    2024年09期 v.40 1000-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天人地三才”配穴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

    赵旭辉;冼丽萍;陈继文;

    目的 探讨“天人地三才”配穴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天人地三才”配穴针刺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性激素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PSQI各维度及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下降,雌二醇(E_2)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人地三才”配穴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较好,可有效提升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的血清性激素水平。

    2024年09期 v.40 1003-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严文洁;伍峰;冯旋;王文佳;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红白舒筋散外敷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的症状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瘀血消退、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白舒筋散外敷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良好,可促进患者症状消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安全性良好。

    2024年09期 v.40 1007-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王慧;王晓宇;张潇;张立敏;任圣洁;吕文婷;金影;

    目的 探讨中药透皮术联合穴位手法对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诊疗中心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竹红菌素软膏外涂。对2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复发率进行详细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整体临床有效率高达95.56%,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3.33%。通过比较2组数据可以发现,在有效性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的复发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结论 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其方法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依据、新思路。

    2024年09期 v.40 1011-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西医临床研究

  • 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王晶;高晶;王冬明;何璐娜;

    目的 分析使用悬吊训练如何影响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方法 以徐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样本,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2组均干预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评价张力,利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以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比较;同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其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痉挛程度较对照组降低,GMFM-88、FMFM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增加,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悬吊运动训练可以减轻痉挛,并提高运动能力。

    2024年09期 v.40 1015-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血清铁调素结合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水平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能

    刘成印;王欢;金炜;陈娟;傅爱林;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素结合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水平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4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医院同时间段体检健康人群53例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FEP水平,对比不同程度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调素、FEP水平,分析血清铁调素、FEP水平及二者联合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计数(RB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而研究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重度贫血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低于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P<0.05),中度贫血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低于轻度贫血组(P<0.05);重度贫血组血清FEP水平高于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P<0.05),中度贫血组血清FEP水平高于轻度贫血组(P<0.05);血清铁调素、FEP水平及二者联合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8、0.774、0.906(P<0.05),且二者联合诊断的AUC值更高(P<0.05)。结论 血清铁调素、FEP水平可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且二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2024年09期 v.40 1019-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宋英;刘健;张亮;冀方愿;付辉;

    目的 评价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24 h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比较极早期(<8 h)及超早期(9~24 h)血管内治疗2组即刻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新发脑梗死等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之间轻中症组(Hunt-Hess Ⅰ-Ⅲ级)与重症组(Hunt-Hess Ⅳ-Ⅴ级)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结果 极早期与超早期组即刻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新发脑梗死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极早期与超早期血管内治疗轻中症组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2024年09期 v.40 1024-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心脏超声联合血细胞参数对高原人员心脏改变的诊断价值

    荣坤;王铮;郑红霞;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联合血细胞相关参数对高原人员心脏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来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高原地区人员(海拔>3 000 m,生活2个月以上)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是否发生改变分为心脏改变组(70例)和对照组(140例)。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液分析。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高原人员心脏改变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评估心脏超声联合血细胞相关参数对高原地区人员心脏改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脏改变组血细胞参数中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白细胞计数(WBC)水平高,右 心 房 内 径(RAD)及右心室内径(RVD)增加比例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AD、RVD、Hb、RDW-CV是影响高原心脏改变的的危险因素;心脏超声联合血液参数诊断高原地区人员心脏改变的敏感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12%、89.36%、0.908,均高于心脏超声、血液相关参数的独立诊断。结论 高原地区人员心脏改变以三尖瓣反流及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加为主,心脏超声联合血细胞相关参数诊断高原人员心脏改变的效能高于二者的独立诊断。

    2024年09期 v.40 1028-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不同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余飞;左延卿;陈节;高凤云;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额入路组和经颞入路组,各41例。经额入路组和经颞入路组分别经额叶、颞叶入路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2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术前,术后1周、3周的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术前、术后24 h的炎症介质,术前、术后3 d的神经营养因子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较经颞入路组,经额入路组术后引流时间更短,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较术前,2组术后1周、3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逐渐降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逐渐升高(P<0.05);与术后1周比较,经额入路组术后3周的NIHSS评分、GCS评分均优于经颞入路组(P<0.05);较术前,2组术后24 h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P<0.05);较术前,2组术后3 d的血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升高,且经额入路组高于经颞入路组(P<0.05);血清烯醇化酶(NSE)水平降低,且经额入路组低于经颞入路组(P<0.05)。结论 经额和经颞叶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二者均对炎症介质的影响较小,但相比经颞叶入路,经额叶入路可缩短患者术后引流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并可调节患者机体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

    2024年09期 v.40 1033-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型号预测模型的探讨

    邓华梅;袁札根;曾德荣;李治敏;曹学伟;欧爱华;刘金文;张葆青;

    目的 探索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F)和胫骨(T)植入假体尺寸的预测模型,为优化手术器械的配套提供参考,从而达到降耗提效的目的。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实施TKA的440例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假体品牌、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的前后径(AP)与内外径(ML)等。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及预测模型采用多元回归。结果 本组440例患者的平均股骨AP为(58.6±3)mm,平均胫骨ML为(68.8±3.7)mm。使用最多的股骨假体AP是58 mm(占22.27%),常用的股骨假体AP 55~62 mm(占86.14%);使用最多的胫骨假体ML是68 mm(占33.86%),常用的胫骨假体ML 63~74 mm(占93.86%)。构建的全膝关节假体尺寸预测模型:股骨AP(mm)=29.122 + 18.759×身高(m)+ 0.039×体质量(kg)-1.397×性别(男=1,女=2)、胫骨ML(mm)=37.880 + 20.675×身高(m)+ 0.036×体质量(kg)-2.134×性别(男=1,女=2),以及分性别的股骨AP与胫骨ML预测的模型。研究团队应用以上信息优化了TKA手术器械的配套及植入假体的贮备型号。结论 通过应用患者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在不增加经济成本和材料消耗的前提下帮助手术医护人员在术前预测TKA植入假体型号尺寸及配套的手术工具,以优化手术器材配套及库存,提升手术的安全和效率。

    2024年09期 v.40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综述

  • 针灸干预慢性失眠障碍的脑网络机制研究进展

    吴倩;温秀云;林德晖;王舢泽;梁雪松;符文彬;

    慢性失眠障碍为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已被证实能提升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然而其效应机制尚未清楚。脑影像研究表明,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大脑网络功能连接的特异性改变,尤其体现在默认模式网络(DMN)、突显网络(SN)、认知控制网络(CCN)、负性情绪网络(AN)的脑网络内部以及网络之间的连接性上。这为探索针灸脑网络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回顾了慢性失眠伴障碍的大脑网络连接的变化特征以及针灸干预对其脑网络连接的改变,旨在为深入探讨针灸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潜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未来研究展望。

    2024年09期 v.40 1044-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胡峻豪;刘明军;

    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方面的文献,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选取近5年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献,从中医与西医两个角度进行总结。西医方面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现状进行阐述,中医方面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现状为着手点,从针灸、推拿、中药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证实上述治疗方法均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传统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且方法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治疗费用较低,易于患者接受。

    2024年09期 v.40 1049-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及微创手术进展

    张丹妮;王荣宇;杨志强;张鸿刚;邓骁;刘迪;张术红;王丽;

    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多样,常用药物及微创手术各有利弊。非甾体类抗炎药是针对疼痛的对症治疗,也是妊娠期女性唯一用药。保留子宫的患者首选口服避孕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提高妊娠机会,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减轻症状。药物治疗有效,但是未去除病灶。宫腔镜手术适用于浅表性腺肌瘤和浅表性弥漫性腺肌病的病例,对于深部的症状性腺肌病宫腔镜切除是有争议的。腹腔镜手术可去除深部局灶性腺肌瘤和弥漫性病变,但要降低术后子宫破裂的可能性。

    2024年09期 v.40 1054-1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于威;赵晨皓;李博;尚东梅;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罕见且具有侵袭性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皮肤的真皮层。生长缓慢,转移潜能低,常侵袭皮下组织,甚至可达肌肉。尽管DFSP罕见,其高复发率仍是对临床的重大挑战。目前组织病理学诊断仍是DFSP的重要确诊手段。首选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治疗,慢Mohs显微外科手术(sMMS)通过精确切除肿瘤组织而保留健康组织,改变了DFSP的手术方式。新兴疗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也显示出巨大潜力。现对DFSP规范化诊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以期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2024年09期 v.40 1058-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