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名医临床教学实录

  • 仝小林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陈璐;丁强;吴莉琴;高广飞;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呼吸科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例邀请仝小林进行教学查房,对该病的中医辨治思路、疾病发展、诊治要点进行了阐述。仝小林院士强调“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念,要在诊治肺系病的过程中引起重视,从脏腑同治的角度出发,注重肺病治肠,达到通腑护脏的目的。仝小林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发展进程归结为痰、热、瘀、衰四态,把握疾病发展的不同趋势,运用态靶辨治体系,灵活选择靶方靶药,提高临床疗效。

    2025年07期 v.41 709-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基于“正虚毒泛”探讨肺癌肿瘤微环境的中医内涵及重塑策略

    吴思雨;庞雪莹;隋博文;

    “正虚毒泛”是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正气亏虚是启动肺癌的基础条件,“邪踞壅盛-毒邪泛生”是肺癌进展的动态病机。肺癌肿瘤微环境(TME)在应激条件下呈现出免疫抑制、高压、缺氧、慢性炎症、低pH等促癌状态。“正虚毒泛”思想下肺癌的发生发展与TME的异常状态具有相通之处。笔者将“正虚毒泛-TME”在肺癌发病中的相通性进行论述,并提出重塑TME的中医策略,以期为肺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7期 v.41 713-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汗下同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探讨

    胡文静;王亚男;王建涛;雒晨阳;王倩倩;胡敏棣;

    中风病理论基础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隋至金元时期形成并发展,到清至现代逐渐完善。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虽病因无外乎外感、内伤二者,但各家学说对于中风病理论认识并不一致,唐宋前多以“外风”理论居多,故治疗上多以祛外风为主。金元时期关于中风病理论流派纷呈,其在唐宋时期基础上丰富了“内风致病”的理论,直到近现代才提出“两纲论”;治疗上应以“解表发汗、通里祛风”为法。选用麻黄、大黄、石膏、黄芩、川芎、僵蚕、地龙等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基于“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应用发汗通里法驱除外风、平息内风、调和阴阳,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思路及方法。

    2025年07期 v.41 719-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瘀毒损络”辨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周莉君;杨圣洁;王昕玥;吴敏;

    基于瘀毒损络理论的致病特点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发病的相关性,归纳了瘀血久蕴络脉,化生瘀毒,瘀毒互结损伤心络,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由此确立了瘀毒损络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解毒活血是本病的治本之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证候特点复杂多变,病理因素相互夹杂。在解毒活血的基础上,强调标本同治,兼顾益气固本、温阳化痰、疏肝理气等兼证的不同。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瘀毒胶结难解之证,当借助虫类药破瘀解毒的特性来提高临床疗效。

    2025年07期 v.41 723-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马钱子

    滑成龙;陈颖;米文静;薛崇祥;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马钱子的功效主要为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症靶为关节疼痛。标靶为肿瘤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马钱子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兴奋神经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等作用。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是其主要有毒成分,使用制马钱子能降低毒性而保证用药安全。临床常用剂量为0.3~0.6 g,炮制后入丸散用。

    2025年07期 v.41 728-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升麻

    唐茹梦;谢鹏飞;胡东森;张莉莉;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升麻的功效主要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症靶为牙痛、咽喉肿痛、疹出不透。标靶为脏器脱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升麻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升麻禁用于上盛下虚、阴虚火旺者。临床常用剂量为3~30 g。

    2025年07期 v.41 73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赵建军基于“玄府气液、少阳为枢”辨治郁证经验

    付强;吴大龙;赵建军;

    赵建军教授认为郁证的病因病机为五志过极、七情所伤以致气机郁滞,神机失用,临证之时以“玄府气液、少阳为枢”理论为基础,从玄府(气机运动之门户)、少阳(气机流转之枢纽)功能认识辨析郁证,治疗上提出“通玄府”“转枢机”的基本治则,详辨“化火、血瘀、湿滞、痰结”等兼证,灵活应用柴胡类方剂,并重视调神法与安神法的应用。

    2025年07期 v.41 735-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姜云武扶阳针法治疗弱精子症经验撷要

    柯鹏;黄培冬;崔曼丽;赵燕菲;尹朝飞;赵芮琪;方佳;姜云武;

    姜云武以“肾阳不足,痰湿阻滞”作为本病的核心病机,认为本病病位在肾,与脾、肝、肺三脏密切相关,多以脾肾立法,提出此病应“标本同治,补泻兼顾”,以“扶正助阳,温通并用”为根本治疗法则。在经络辨证上以气街理论为基础强调“补益三歧,俞募配伍”;脏腑辨证上强调以“金水相生,肝脾同调”为法;在临床治疗中,尤其强调“灸”法的应用,扶正祛邪与个性化辨治,扶后天以养先天以达温养精室,优化精质,畅通精道之功。今将其临床经验取穴及治疗经验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2025年07期 v.41 740-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医大师南征基于“一则八法”辨治消渴类疾病的经验

    王艳艳;范雪纯;南征;米佳;

    南征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一则八法”有效管控机制。南征指出消渴患者多属气阴两虚兼瘀证。在治疗上提出益气养阴、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并创制了消渴安汤。首创“消渴肾衰”病名,指出该病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并从“瘀毒”论治消渴肾衰,同时常应用灌肠法联合进行治疗。首创“消渴痛风”病名,治疗上常分期施治。发作期以祛风除湿、清热散结、涤痰化瘀、通络止痛为法。缓解期以滋补肝肾、解毒通络为法。创制了消渴痛风安汤内服,自拟湿热手足病安汤外治。医患共守“一则八法”,疗效显著。

    2025年07期 v.41 746-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MMP-3表达的影响

    高志鹏;赵用;孔德花;马宝东;陈岩松;甘雨;

    目的 建立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模型,通过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检测血清、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研究苓泽合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治疗与防护作用。方法 将7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依托考昔组、痛风定组、苓泽合剂低剂量组、苓泽合剂中剂量组、苓泽合剂高剂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采用尿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氧嗪酸钾腹腔注射诱导大鼠GA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组按规定剂量口服给药,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3 d。造模成功后取大鼠血清,检测血中含量;取大鼠右踝关节软骨,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其软骨中MMP-3表达。结果 给药后,苓泽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关节软骨破坏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关节软骨中MMP-3含量明显增高,苓泽合剂组及阳性药组均可降低关节软骨中MMP-3含量,苓泽合剂中、高剂量组与依托考昔组对降低关节软骨中MMP-3表达优于痛风定组、苓泽合剂低剂量组。苓泽合剂低剂量组血清中MMP-3浓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苓泽合剂中、高剂量组血清中MMP-3浓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苓泽合剂可能通过抑制血中MMP-3的表达而起到治疗与防护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破坏。

    2025年07期 v.41 750-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七脉心通胶囊含药血清通过AMPK/mTOR通路调控巨噬细胞自噬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

    余志辉;王海红;胥凤;吴卫明;陈都;张丹琦;黄晓雪;罗黄莉丽;胡建芳;

    目的 研究参七脉心通胶囊含药血清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与自噬的影响。方法 给予SD大鼠不同剂量参七脉心通胶囊水煎液灌胃制备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ox-LDL组、ox-LDL+GSK621组和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Western blot检测p-AMPK、AMPK、p-mTOR、mTOR、Beclin-1、LC3Ⅱ等表达;RT-PCR检测 AMPK、mTOR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泡沫化巨噬细胞脂滴变化;ELISA检测炎症性细胞因子IL-6、IL-10和TNF-α。结果 ox-LDL组中AMPK磷酸化蛋白/AMPK蛋白的表达显著抑制,而mTOR磷酸化蛋白/mTOR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而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显著下调。在加入不同浓度参七脉心通胶囊的含药血清后,上述现象得到逆转。且参七脉心通胶囊含药血清会影响巨噬细胞的脂滴形成和炎症因子表达,与GSK621组结果相似(P>0.05)。结论 益气化瘀复方参七脉心通胶囊能够活化AMPK/mTOR信号通路,从而激活自噬,抑制泡沫化巨噬细胞的脂滴生成和炎症的发生。

    2025年07期 v.41 756-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二红降脂汤激活HIF-1信号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芳;谢蓉;李天伦;邱龙;钟军华;

    目的 研究二红降脂汤(EHJD)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HepG2细胞分为Control组、油酸(OA)组、OA+正常血清组、OA+10%含药血清组和OA+20%含药血清组。检测细胞活力、脂质积累、上清液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及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水平。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NAFLD组、低剂量EHJD组和高剂量EHJD组。比较各组体质量、肝指数及腹股沟脂肪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脂质积累情况;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肝组织匀浆上清中MDA和GSH-Px的表达水平;测定肝组织内HIF1α和 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OA组脂滴红色显著增多,TC、TG、ALT、AST、MDA、蛋白mTOR水平上调,GSH-Px、蛋白HIF1α水平下调(P<0.05);相较于OA组,OA+10% 含药血清组、OA+20%含药血清组红色脂滴显著减少,TC、TG、ALT、AST、MDA、mTOR蛋白水平下调,GSH-Px、HIF1α水平上调(P<0.05)。体内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NAFLD组脂滴明显,呈油红色,小鼠肝脏组织发生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细胞排列稍显紊乱,小鼠第28天的体质量、肝指数、腹股沟脂肪指数、血清TC、TG、LDL-C、ALT、AST、MDA水平、mTOR表达显著升高(P<0.05),HDL-C、GSH-Px水平、HIF1α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NAFLD组相比,L-EHJD组和H-EHJD组油红色脂滴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胞排列变整齐,小鼠第28天的体质量、肝指数、腹股沟脂肪指数、血清TC、TG、LDL-C、ALT、AST、MDA水平、mTOR表达显著降低(P<0.05),HDL-C、GSH-Px水平、HIF1α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EHJD可能通过激活HIF-1信号通路,对NAFLD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025年07期 v.41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健脾疏肝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虚湿盛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刘思彤;张会存;刘汶;

    目的 探讨健脾疏肝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虚湿盛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脾虚湿盛型CHB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疏肝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对比2组中医证候积分、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肝脏硬度检测(LSM)]、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HA、Ⅳ-C、PIIINP、LSM、MDA、ALT、AST、TBil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SOD、GSH-Px、T-AOC、ALB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66.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疏肝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虚湿盛型CHB疗效显著,在逆转肝纤维化、调节氧化应激及改善肝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2025年07期 v.41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腕踝针辅助治疗对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的影响

    李一帆;曹永清;陆金根;

    目的 采用腕踝针辅助治疗,分析其对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创面水肿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研究组辅以腕踝针治疗。对比2组便秘症状、肛肠动力学指标、疼痛程度、创面水肿情况、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肛门功能、新生血管指标、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便秘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创面水肿、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P物质、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采用腕踝针辅助治疗,可改善便秘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创面水肿情况,提高临床疗效,抑制疼痛介质表达,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025年07期 v.41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正透邪祛毒复方中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预防复发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谢昱伟;李萌;胡志伟;刘欣;左晓娜;王佳;

    目的 探究养正透邪祛毒复方中药能否改善三阴性乳腺患者术后免疫微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进而降低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复发转移几率,提高其生存获益。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行根治术后的患者80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接受常规放化疗综合治疗的40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化疗综合治疗辅以养正透邪祛毒复方中药口服的40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复发转移情况、远期疗效[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第3、6、9月后的免疫相关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比较2组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结果 2组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10.00%)低于对照组(27.50%)(P<0.05),观察组转移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2组随访期间,观察组PFS、OS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6、9个月后,IL-6、IL-2、sIL-2R、TNF-α、CEA、CA125、CA15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40.00%)低于对照组(85.00%)(P<0.05)。结论 养正透邪祛毒复方中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预防复发转移的效果良好,且能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升免疫力,同时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化疗不良反应。

    2025年07期 v.41 77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土化升”针法治疗经行头痛的效果研究

    李杏昌;韩宇樱;吴小玲;冯吉源;杨贵文;张勇;

    目的 探讨“运土化升”针法对经行头痛患者疼痛及血清前列腺素F2α/前列腺素E2(PGF2α/PGE2)、一氧化碳(NO)、血浆内皮素-1(ET-1)、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行头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运土化升”针法。比较2组头痛症状、头痛程度、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激素及血清PGF2α/PGE2、NO、血浆ET-1、β-EP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的头痛症状各项、头痛程度、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血清PGF2α/PGE2、血浆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NO、血浆β-EP水平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运土化升”针法可调节经行头痛患者血清PGF2α/PGE2、NO、血浆ET-1、β-EP水平,减轻脑血管痉挛状态,改善疼痛。

    2025年07期 v.41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射干麻黄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尹波;黄海;刘勇;张金红;吴沣;

    目的 探究射干麻黄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3年6月期间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就诊的9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口服吡非尼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射干麻黄汤,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肺功能、肺纤维化指标和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肺功能、纤维化和免疫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干麻黄汤联合吡非尼酮能显著提高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咳嗽、咳痰等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肺功能及纤维化指标,提高免疫功能等相关。

    2025年07期 v.41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毒化湿降浊方联合苯溴马隆及双氯芬酸钠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

    李婧;叶志勤;肖贵容;何萍萍;

    目的 观察解毒化湿降浊方联合苯溴马隆及双氯芬酸钠治疗痛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7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126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苯溴马隆加双氯芬酸钠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解毒化湿降浊方,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尿酸、炎症指标、细胞因子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关节肿胀评分(GJS)和自我感觉总体评分(PGA)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尿酸及炎症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解毒化湿降浊方能显著提高痛风患者的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对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2025年07期 v.41 795-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贴敷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效果分析

    刘巧娟;任晓红;樊英;车蓬丽;黄超国;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穴位贴敷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并肺实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192例5~14岁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并肺实变儿童,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支气管肺泡灌洗作为治疗手段,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实验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2周后,2组临床症状恢复、实验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对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并肺实变患儿进行穴位贴敷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指标恢复、改善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此方案有望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并肺实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5年07期 v.41 799-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人参和桦褐孔菌配伍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

    李朝霞;王丽鸣;曲艺;段立新;赵媛媛;唐书媛;张新民;武毅;

    中医学的预防思想,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称之为“治未病”,开中医“预防为主”思想的先河。本文探讨人参和桦褐孔菌配伍在中医治未病领域的应用。阐述二者的性味归经、功效成分,分析其配伍后对不同体质的协同增效作用,包括增强机体免疫、调节代谢、抗过敏等。结合临床常见未病状态如慢性疲劳、血糖、血脂异常等,说明该配伍组方的应用优势及潜在机制,为中医治未病拓展用药思路与方法。

    2025年07期 v.41 804-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肾轴”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曲静;冯媛媛;张莉莉;马朝晖;张东鹏;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进展,肠道与糖尿病肾病间存在“肠-肾轴”。中医药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部分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研究证实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糖尿病肾损伤。本文依据中医学相关理论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综合阐释肠与肾脏在脏腑生理功能、发病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从中西医角度进一步证明“肠-肾轴”的合理性,系统阐述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7期 v.41 81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外治法治疗鼻术后疼痛的临床进展

    朱智媛;韩素;

    鼻内镜手术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因手术创伤或鼻腔填塞,鼻痛、头痛成了鼻内镜手术后最常见的伴随症状。目前临床常用阿片类止疼药或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术中和术后的镇痛。但仍存在疼痛控制不佳、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辅助镇痛方式众多,确切有效,且可贯穿术中、术后。归纳、总结中医治疗鼻部术后疼痛的多种外治方法,分析此类疼痛的病因病机,为今后中医外治法治疗鼻部术后疼痛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41 816-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西医疗法在糖尿病足创面治疗中应用的现状和展望

    刘锐;谢虹菲;艾玲玲;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病因,而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治疗又较为复杂,其治疗常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由于其花费巨大,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主要为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本文通过对既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创面治疗人员、患者及家属,在糖尿病足创面治疗过程中制定安全有效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41 82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